从畜拉人扛到智慧农机 阡陌之上的机械化风景-ku游下载网址

    新闻中心

    news

  • 地址:山东省济宁市
  • 电话: 86-0000-00000
  • qq:987654321
  • 邮箱:987654321@qq.com
  • 联系人:王小姐

从畜拉人扛到智慧农机 阡陌之上的机械化风景


时间:2019-10-03 07:56:45  来源:  作者:

火热的秋收,北方基本颗粒归仓,南国稻菽渐次灿黄,2019年注定又是一个丰收年,粮食产量有望连续第五年稳定在1.3万亿斤以上,中国粮食产量由此将实现创纪录的“十六连丰”。目前,全国粮食作物的平均单产已经提高到374.7公斤,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5倍多。喜人的数据之下,现代中国农机装备的力量功不可没。

上世纪初,履带式拖拉机已经面世,到1940年,美国就基本实现了农业机械化,而到了1949年,广大中国农民最熟悉的生产工具,还是地里的牛和手中的镰刀。沧海桑田,短短七十年,从播种、施药、上肥到收割烘干,从水稻玉米小麦到棉花土豆花生,均有各种机械装备的身影。华夏大地,阡陌之上,到处是机器的力量,而背后,是智慧的力量。

 

2009年获得国家奖的驱动防止秸秆堵塞的小麦免耕播种机。受访者供图

 

 

【长报道】

 

麦收时节,河南信阳,数台大型联合收割机在一望无际的麦田里轰鸣。

 

秋收时分,我国东北广袤的的土地上,多台小型收割机正以每小时5亩到7亩的工作效率进行收割作业。

70年前的中国,农业生产一直是“靠天吃饭”,耕作主要靠畜力拉动犁具,全国农用拖拉机数量是可怜的三位数,所有大型农业机械都是空白。今天,全国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超过67%,在部分领域、部分环节逐步实现“机器换人”;我们甚至可以运用卫星定位、云计算技术等,对万亩田畴实现精准管理,未来的田野,更是人工智能的舞台。

在田间地头,从人畜力为主,到向机械作业为主的历史性跨越,中国农业机械化,到底经历了什么?

 

麦收时节, 联合收割机在河南信阳劳作。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

 

1元纸币与最美女拖拉机手

新中国成立70周年“最美奋斗者”名单里,梁军的名字,与雷锋、袁隆平、屠呦呦并列,有些人对她或许并不熟悉,实际上,以梁军为原型设计的人物图画就在第三套人民币的1元纸币上。

 

她是新中国最早的女拖拉机手,也是第一批全国劳动模范,她的拼搏故事,就是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奋斗自强故事的缩影与见证。

 

人民币纸币上的女拖拉机手。受访者供图

 

上世纪九十年代,梁军已从哈尔滨市原农机局总工程师的岗位上离休,如今年事已高,不太方便接受采访。曾去老人家中探望过的中国农业大学师桂芳老师,对梁军的事迹非常熟悉。“1948年,中央从苏联进口的拖拉机在北大荒垦地种田,黑龙江省委举办培训班,思想非常进步的梁军第一时间报了名,于是就有了后来女拖拉机手奋斗在北大荒的故事,1950年,以梁军名字命名的新中国第一支女子拖拉机队成立,梁军任队长。女性开拖拉机,这在当时可是件稀罕事,甚至可以说是一个历史性时刻。”

如果说女性开着前苏联进口的拖拉机,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是“女性能顶半边天”的生动诠释,那么1959年11月,国产首批东方红拖拉机运抵黑龙江,梁军激动试驾的场景,就是另一个历史性时刻。这不仅是因为她当时的风采被记者抓拍到,更在于国产的大型农机设备,终于登上了中国的广袤田野。

1940年,美国实现了全面的农业机械化。而新中国成立伊始,全国农用拖拉机只有区区117台,纯靠进口。1955年,作为“一五”期间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,经毛泽东主席批示,中国最大的拖拉机制造厂在洛阳破土动工。1958年7月20日,新中国第一台大功率履带式拖拉机缓缓开出厂房,工人们热泪盈眶,当时报纸上是这么宣布的:中国人民耕地不用牛的时代开始了!

不用牛的时代开始了,1958年,工人与农民们是这么期望的,但当时即便是最富有想象力的人恐怕也不会想到,60年后,中国已经是世界第一的农机制造与使用大国,90%市场靠本土品牌支撑,覆盖农林牧渔与农用运输加工所需的65大类、1500个小类的4000多种农机。

从夏收到秋收 田野上的机械化风景

2019年,从夏收到秋收,新京报记者在全国多地都亲眼见证了农业机械化的普及与高效,说机器“完全解放了我国广大农民的双手”或许略有夸张,但绝对让农民普遍从重体力劳动中得以脱身。

5月底的夏收,在河南安阳,记者见证了新时代“麦客”跨区迁徙作业的繁忙场景。当地农民刘奎唐清楚地记得,以前在生产队的时候,每到夏收,每个人都要手拿镰刀抓紧时间割麦子,真是不能等,因为一旦过了时候,就要眼看着麦子烂在地里。而在5月24日,刘奎唐指着别家刚刚割完的4亩麦地,“这也就割了一个多小时,要搁以前,4亩地割完起码得四天”。他算了算自家的17亩麦田,所有农活儿最多安排两天,麦收工作也就完成了。

 

麦客们开着联合收割机跑遍了小半个中国。新京报记者 王巍 摄

 

 

过去,人们把替别人收麦子的劳作者叫“麦客”,当时他们的工具是镰刀。而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推进,手拿镰刀收割麦子的麦客们渐渐被时代抛下。从铁镰刀,到十几万元一台的联合收割机,效率上有天壤之别,人工割麦在全国的小麦主产区早已成为历史。联合收割机的“机手”,就是这个新时代的“新麦客”。每年5月份,仅在陕西渭南,就有16000名“机手”从家乡出发前往各地收麦,跑遍小半个中国。

 

9月的秋收,记者在河北与江苏再次目睹机械化农田作业的高效。河北张家口,新京报记者看到,大功率玉米收割机进场,一亩地收100块钱还能砍价,机器今年居然还有了升级版,不但能把皮去了,连秸秆都直接粉碎处理完毕,地里有农用车接着,当时就被“秸秆经纪人”给拖走处理去了。

 

有的收割机在处理时因为玉米皮没有剥干净,还落了埋怨。地里有村民感叹,以前在秋收时,进地里都害怕,玉米棒子纯手工一个一个掰,太阳又毒,一天下来累得胳膊抬不起来,即便这样也收不了两亩地,而现在有收割机,百亩地也变得轻松容易。在江苏太仓,水稻收割同样已不算重体力劳动。田间有大型收割机和打包机,稻谷有农用运输车“接送”,粮食加工中心有烘干机,收割再也不用跟阴雨天赛跑。

实际上,农业生产如今各个种类和“行当”都有机械化身影。在“马铃薯之都”乌兰察布,从种植到收获全程都是大型农机。在河北保定,花生收割机对当地人来说已经见怪不怪。在南方,开始有了甘蔗收割机的身影。农药喷洒,多地如今都出现了无人机植保队,操控者被称为“飞手”,一亩地庄稼几分钟喷完,最便宜的只需10块钱。依靠现代化的农机装备,在如今很多村合作社农场乃至大规模家庭农场,几个人就能完成数百亩农田一年两季的耕作。
 

电话: 86-0000-00000
邮箱:987654321@qq.com
地址:山东省济宁市
ku游下载网址 copyright © 沣亚机械有限公司 ku游下载网址的版权所有 鲁icp备11111111号

网站地图